手工皂的一大樂趣就是可以.根據不同的油脂.進行搭配而製作出.

具有不同效果、不同氣味、不同顏色的皂,然而油脂的種類眾多,

性質也各不相同,往往給剛剛製皂的新人造成一定的麻煩,不知從何下手。 

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一些我的個人經驗,以供參考。

我們要選用油脂一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一、脂肪酸:
是油脂的主要成分,他的性質決定了油脂的性質

二、適肌性:
即洗感,在手工皂的使用中與皮膚的貼合感和舒適程度。

三、硬度(INS值):
硬度往往用INS值來判斷,此值越高,成皂越硬,反之餘越軟
或者說,軟油用的越多INS值越低,反之越高。理想值應在160左右

四、發泡力:
發泡的程度與油脂當中含有的脂肪酸的性質密切相關如月桂酸、蓖麻油酸等。

五、穩定性:
穩定性的高低主要來源於硬脂酸和棕櫚酸含量多少,
此兩種脂肪酸含量高,穩定性高,反之則穩定性差。
     
通過上面五個要素,我們可以比較客觀的預見到我們要做的肥皂的性質,
所以可以幫助我們對油脂的性質進行了解,讓我們更理性的選擇油脂,
下面我將從以上4個方面逐一介紹我的油脂的搭配經驗。

一、脂肪酸的概述
要了解手工皂油脂的搭配,就要先了解油脂的性質.
才好入手選擇適合的油脂用於製皂。 
我們都知道,油脂主要是由脂肪酸組成的,
而脂肪酸的性質以及含量的多少決定著油脂的性質,
所以要了解油脂,就先要介紹一下脂肪酸。
脂肪酸根據碳鏈中碳原子間雙鍵的數目.
又可將脂肪酸分為單不飽和脂肪酸(含1個雙鍵),
多不飽和脂肪酸(含1個以上雙鍵)和飽和脂肪酸(不含雙鍵)三類。 
而碳原子間的雙鍵越多,飽和程度就越低,
含有不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脂是我們通常叫做“軟油”
(如大豆油、玉米油、小麥胚芽油等),
這種油脂在常溫下多呈液體狀,
而含有不含雙鍵的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在常溫下多數呈固體
(如豬油、椰子油、棕櫚油等)。所以更具脂肪酸的分類,
我也根據不同油脂當中所含有的脂肪酸的種類進行了大致分類。

1、單不飽和脂肪酸(含1個雙鍵)
單不飽和脂肪酸介於飽和脂肪酸與多不飽和脂肪酸之間,
多指油酸,他只含有一個雙鍵,所以這種油脂做出來的肥皂感覺溫和,
適肌性較好,所以我往往用含有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多的.
這類油脂作為主要油脂,一般用量控制在:在50—60%。
 這類優質包括:
橄欖油、芥花油、甜杏仁油、荷荷巴油、山茶油、澳洲胡桃油、榛果油等。
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INS值相對並不是很高,油脂較軟,
所以要考慮用一些硬油搭配(含有飽和脂肪酸多的油脂),
代表配方就是我們熟知的馬賽皂,它使用72%橄欖油,
搭配椰子油和棕櫚油,而這個配方由於橄欖油較多,適肌性較好,
但是穩定性欠佳,所以很多皂書上又推出改良版的馬賽皂,
橄欖油60%,椰子油25%,棕櫚油15%,
這種搭配增加了硬度和起泡度,又不失橄欖油的細膩溫和的性質。

2、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1個以上雙鍵)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往往指的是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含量較高的油脂,
這類油脂含有多個雙鍵,不飽和程度更高,所以不容易保存,
做成的肥皂容易產生酸敗,而且INS值相對很低,油脂很軟。 
 但是這種油脂皮膚非常容易吸收,並且營養價值較高,
所以我個人認為,這類油脂一般不適宜做肥皂用油,更適合用作乳霜當中。
這類油脂包括:
小麥胚芽油、月見草油、芝麻油、玫瑰果油、
玉米油、大麻籽油、葡萄籽油、大豆油等。 
但是有些人喜歡這些皮膚容易吸收,而且營養價值高的油脂,要如何運用呢? 
我個人建議採用.含有亞麻油酸和次亞麻油酸含量相對較低的油脂,
 用量最好控制在10%—15%。此類優質有:
小麥胚芽油(亞油酸含量58%)、玉米油(亞麻油酸51%)
葡萄籽油(亞麻油酸61%)、芝麻油(亞麻油酸41%)

3、飽和脂肪酸(不含有雙鍵)
飽和脂肪酸含量多的油脂做出的肥皂往往硬度較好,不易軟化,
其中含有硬脂酸、棕櫚酸、月桂酸、肉荳蔻酸較高。 在使用中,
這種油脂往往會遮蓋我們使用的主油的性質,並且由於飽和度較高,
與前兩種不飽和脂肪酸相比,皮膚不容易吸收,
所以用這種用來控制硬度和不易軟化度,用量一般在30%以下。此類油脂包括:
椰子油、棕櫚油、棕櫚核油、豬油、可可脂、乳木果油等。而調節肥皂的發泡量

二、對於肥皂適肌性選擇
適肌性就是肥皂的洗感是否舒適,而通過前面的講述,我們不難發現,
不飽和脂肪酸(以下稱軟油)往往容易被皮膚吸收,滋潤度好且營養價值較高,
 單從這兩個方面來考慮,軟油的適肌性應該比.
含有飽和脂肪酸較多的油脂(以下稱硬油)的適肌性要高,
所以我們在選擇油脂的第一步.就要考慮從軟油當中.
挑選一款所謂適肌性較高的油脂作為主油。 而軟油又有兩類,
多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的穩定性很差,
往往容易出現酸敗的現象,而單元不飽和脂肪酸.
(以下稱單軟油)含有大量的油酸,
油酸往往比較貼合人的肌膚,適肌性較好,所以我認為,
在軟油中應該選擇含有單軟油作為主要油脂來使用。
但是我又發現其中一個矛盾,就是單獨從他的對皮膚的吸收性.
和營養程度高低來考慮的話,我們大可以採用高比例的軟油來進行製皂,
但是這樣做出來的手工皂造化時間長,
不易脫模,成熟時間很長,洗感非常粘膩,用起來一點也不舒服,
有就有悖於適肌性的概念,那麼我們如何來調整這一問題呢? 
很簡單,從調整硬度入手。
   
三、對於硬度的思考
硬度是手工皂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指標,太硬或太軟,都會影響適肌性,
而要在硬度方面調整出好的適肌性,我們就要將軟油與硬油相結合考慮。
在調整硬度的時候我們不不妨可以先粗略的思考一下:
如果我們使用單元軟油作為主油,為了是肥皂不至於過軟,
我們就要用硬油來調整,那麼如何選擇一個合適的比例呢? 
我們可以通過設定不同的比例的實驗對比來找出合適的搭配,
但是這個方法耗時、耗力、耗資,一般人很難做到,
所以我們一般採取以下2中方法來調節硬度,已達到好的適肌性和穩定性。

1、INS值和碘值做標準:
前面我們提到INS值是預測手工皂硬度的數值,
我們完全你可以通過INS值.和碘值來計算出所需要的硬油與軟油的比例。 
(在這裡我不對INS值進行詳述,如欲了解請參閱手工皂基礎知識)
最適合的數值是120—170左右,根據這個標准我們可以對油脂進行取捨。

2、大樹底下好乘涼:
根據前人成功的配方來學習和考慮油脂的搭配,
比如拿經典的馬賽皂來說,橄欖油72%,椰子油18%,棕櫚油10%,
這個肥皂的適肌性很好,而且硬度也還可以,
但是穩定性稍差,容易融化,
原因是軟油和硬油的比例差距較大,所以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就產生了改良版的馬賽皂(橄欖油60%、棕櫚油15%、椰子油25%),
縮小了軟油與硬油的比例,從而達到了一個滿意的結果。 
這就說明根據現有的配方的搭配方式可以了解到一些搭配的奧妙,
學習到搭配的理論,還能夠根據此基礎改良配方,創造出自己的配方。

四、發泡力
我們都喜歡用泡沫豐富而又細膩的肥皂,這樣的肥皂清潔性能好,
 並且洗感舒適,但是在說如何提高發泡力之前我要先說明一個誤區,
就是泡沫與清潔力的關係。
通常我們都會認為肥皂泡沫越多,洗的就越乾淨,
這種認識是不完全正確的,因為肥皂主要成分是脂肪酸鈉,
它是一種表面活性劑,既可以與水結合,也可與油脂結合,
 當我們使用肥皂的時候,他會與油污相結合,再通過水的清洗帶走油污,
這樣才起到了清潔的作用。 而在不添加發泡劑的情況下,脂肪酸鈉含量高,
往往泡沫的產生量就相對提高,但是泡沫並不能起到溶解油污的作用,
他更多的是起到了攜帶的作用。 泡沫具有一定的表面張力,
他可以輕鬆的把皮膚表面已經溶解了的油污帶走。我們往往有這樣的經驗,
就是泡沫很多的肥皂,往往洗後感覺很乾,這就是因為泡沫的攜帶力較強,
帶走了皮膚表面的油脂而產生的緊繃感。
好了,現在書歸正傳,如何才能提高發泡力呢?
 我們不難發現,椰子油和棕櫚核油的發泡效果很好,
這個原因我們還要回到脂肪酸的層面上來找答案。 
 通過產看資料,我們可以看到椰子油和棕櫚核油的成分當中.
含量較多的脂肪酸為月桂酸、肉荳蔻酸,
這兩種脂肪酸實在化工當中經常用到的發泡劑,他們產生的泡沫穩定。 
所以肥皂中採用添加椰子油或者棕櫚核油來增加發泡力。
而椰子油和棕櫚核油是飽和脂肪酸,
添加太多會掩蓋住主油的性質,並且適肌性會下降,
再加上泡沫太豐富.反而會使皮膚更乾.所以建議添加比例在30%以下。

五、穩定性
穩定性仍然和硬油有關係,因為決定穩定性的兩種脂肪酸:為硬脂酸和棕櫚酸,
這兩種脂肪酸是飽和脂肪酸,大量存在於棕櫚油、豬油等油脂中,
此油脂添加比例一般在20%以下,如果添加量太多,會使肥皂比較脆,
在切皂的時候容易斷裂,並且會造成主油的特點被掩蓋。
 如果加量太少肥皂在使用中會偏軟容易溶解被消耗掉。

小結:
1、
 油脂的搭配關鍵是要了解油脂的性質,油脂的性質主要取決於.
其所含有的脂肪酸的種類與多少決定的,
要先了解脂肪酸的性質才能了解油脂的性質,
所以在優質的選擇中要先學習脂肪酸的知識。
2、
 在配比過程中要考慮到硬度(INS值和碘值)、適肌性、穩定性和發泡力,
通過這幾方面的衡量來最終決定油脂的取捨。
3、
 籠統的說:油酸含量高的油脂做出的肥皂適肌性較好,如橄欖油、芥花油等
月桂酸和肉荳蔻酸含量高的油做出的肥皂脂發泡力較好,如椰子油、棕櫚核油等
硬脂酸和棕櫚酸含量較高的油脂做出的肥皂穩定性較好,如豬油、棕櫚油等
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的油脂做出的肥皂硬度較好,如椰子油、豬油、棕櫚油等
轉載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三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